快!快!快!
二十一世纪,倍速生活已无法避免!
快节奏的工作,快节奏的步伐,快节奏能刚好能让你挤上公交的最后一个空位,打上8点59分的最后一秒上班卡,大部分人就像一个上好
发条的指针,绕着中轴一丝不苟地转动再转动,仿佛迟疑半秒都是对生活的不尊重。
享受着同城30分速达的外卖,仍旧不断点击刷新,似乎能以某种神秘的东方力量助力外卖小哥缩短彼此的距离。
一天只有24小时,但互联网的冲浪时间可以有25小时。5G或许很快,但大多数人追逐社交网络新事物的速度,始终会比5G再快一步。
“快点快点!怎么还不到!”,坐一趟上下电梯,面上波澜不惊,心里呐喊的节奏却堪比奥运的百米冲刺现场。
信息爆炸的快速时代,铺天盖地的时间、数字和信息席卷而来,敏感和焦虑倍速增长,我们被困于其中。
而与之相对的,就是本期的主题——钝感。
所谓“钝感”,从某个方面来说,其实是对当下的结果不过于在意,能够从容面对生活中的一些不完美,不过分敏感。
如何论证“敏感”和“钝感”这两者的相对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不妨从数码相机跟胶片相机的区别来进行理解。
数码相机十分常见,上图的这台OLYMPUS EP5就是数码相机,现代人24小时不离身的手机也是一台可通话的数码相机。
操作简单明了,易携带,色彩还原和范围也不再依赖于胶卷的质量,即拍即出片,我愿称之为“流水线上的全自动拍摄”(褒义)。
这台KONICA C35,就是一台旁轴的胶片相机。散发着浓厚的旧时代机械气息的传统摄影。繁琐的工序使其在新时代浪潮中逐渐被淘汰的同时,又以独特的浪漫而变得弥足珍贵,很难说这不是一种“工匠精神”。
滨田英明,日本摄影师,1977年出生于大阪。这位以温情的日系摄影风格见长的摄影师,一直以来,都在用他的摄影作品来向人们传达生活的奥义。
近几年,我发现有非常多的年轻人,或是一些比较有自我风格特质的摄影师,他们会更愿意尝试用胶片相机去呈现自己的作品。这位叫做滨田英明的日本摄影师,以温情的日式摄影风格,独树一帜,曾经与中国台湾的多位歌手或乐队组合有过商业合作拍摄。
不难看出,滨田英明的摄影风格极具清新感,并且全都以胶片摄影的方式进行拍摄。
以上几组作品,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虚焦、漏光或是过曝等不完美的因素,也能从人像摄影中发现雀斑瑕疵和不完美。但从整体上看,这组照片都具有融合舒适的感觉。
钝钝的,也就是我们说的“钝感”。
川内伦子,日本摄影师。她惯常使用一台Rollei双反,在拍摄时大量运用闪光灯,削减了自然的光影效果,使得画面更多倾向平板、刺目,形成了Rinko Kawauch独有的影像风格。
川内伦子常使用大光圈、过曝的手法进行静物和无主题日常的拍摄,她特别擅长刻画一些比较细微细小的情绪。
除了上述两位摄影师,国内外的知名电影导演也十分钟情于以胶片摄影呈现作品。
克里斯托弗·诺兰:《敦刻尔克》
他始终认为,在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中,胶片有着对电影最真实和丰富的呈现,也更加成熟。在《敦刻尔克》之前,诺兰已在《黑暗骑士》《星际穿越》等作品中使用胶片拍摄。
张艺谋:电影《一秒钟》
“胶片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电影人对它依然心存怀念和敬畏”。电影《一秒钟》幕后纪录片的开头,是张老爷子的这句话。
可能大家会疑惑,在2022年数码摄影技术飞速发展且逐渐成熟的现在,为什么还会有人愿意去花费不低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去进行胶片拍摄呢?
#1 特殊的成像
其实,除了摄影师本身对于审美的追求外,和胶片的特质也有很大的关系。在使用胶片拍摄时,会通过某些特殊的化学反应方式进行照片冲洗,不规则的颗粒点会在照片上残留呈现,也就是常说的噪点。
即使是静物摄影下的照片,这些颗粒感能让整个画面充满呼吸感,都极具活力和动感。
#2 高宽容度
胶片能够正确容纳景物亮度反差的范围就是高宽容度。也就是说,一张照片中的暗部能达到非常暗,亮度能达到非常亮。
也正因为这样的特质,胶片摄影能呈现出更好的层次感。
#3 光影的艺术
得益于高宽容度的特点,胶片摄影适合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进行。
在胶片的世界里,阳光与暗影的反差度会放大呈现,营造出更好的光影对比,也就是光影的艺术。
#4 时间的艺术
在进行胶片拍摄时,我们会经历买胶片、安装胶卷、拍摄前拨动过片杆、36卷全部拍完、等待胶片洗出等一系列繁琐的工序,在取出最终胶片后,我们才能得知照片最终的呈现。
未知的期待让照片蒙上一层珍贵性。这也是胶片教给我的生活方式。
如今是快节奏的时代,很少有人愿意停下脚步,用漫长的等待换取未知的结果。
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只需按下快门,即可在液晶屏幕上确认照片效果。不好看?没关系,删除也只是2秒的动作,一段储存数据的变动。但在进行胶片拍摄时,出于对成本跟时间的考虑,每摁下快门之前,我们总会去再三琢磨构图和表达的内容,思考的空隙,反而能够更加轻易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尝试用钝感的方式生活,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作为设计师,我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拥有了灵感,那么你就拥有了作为设计师的天赋。渡边淳一在他的书中写道,这个世界上不只存在敏锐聪慧这种才能,还有一种才能叫做“不为琐事动摇的钝感力。”
这本《钝感力》,也是我想推荐给各位的,闲暇时不妨一读。
如果能像胶片摄影那样,停下脚步,细心观察事物,感受生活,为设计积蓄灵感和库存,那么钝感力同样也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才能。
1 Comment
确实是这样,时代发展太快了,感觉短短几十年,匆匆流过,好像也没有留下什么,如果慢一些,再慢一些,去感知,去研究,去发现,新鲜事物,或许活出别人双倍的感觉。